媒体建大

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使命

来源:中国建设报 供稿:中国建设报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4-07-0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迈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我国广大农村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村容村貌亟待改善等是制约乡村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民福祉提升的瓶颈。菠菜技术交流论坛-菠菜网平台大全乡村振兴实验室主任石炀带领团队,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党员,还是一名乡村设计师。‘用设计改变乡村’是我追求的理想。”从菁菁校园到小小村庄,石炀初心不改,走下三尺讲台,带领学生奔向广袤田野。这名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践行者,以脚下沾泥土、心中有使命的姿态,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书写了乡村设计师的担当。

直面灾情的勇先锋

2023年7月末,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门头沟区8个镇街不同程度受灾,100多个行政村断水、断电、断网、断路,大量房屋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损毁。

就在应急道路刚刚抢通、应急供水供电等设施还未搭建之时,石炀带领的第一批30余人规模的志愿者队伍早已备好干粮和饮用水,迅速前往灾区一线开展灾情应急调查。

回想起来,大水退去之初的情景至今令人心有余悸。河中漂着残木和杂物,道路被整段冲毁,汽车横七竖八地翻倒在岸边和路边,院落里、房屋里堆积着过膝的淤泥,满目疮痍。“作为领队,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防汛救灾,但真正直面灾情时,既要尽最大可能发挥专业所长,又要保证团队安全,那种压力前所未有。但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自己应该主动站出来。”

灾害发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石炀等人克服交通和通信不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尚未排除、现场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困难,完成80余个村居的灾情调查工作,详细标注整理并系统录入灾情调查数据,形成科学详细的灾情评估报告,为开展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身先士卒作表率”“特别能吃苦、能战斗”……众人对石炀在这场考验中的表现不吝赞美。

学生眼中的主心骨

在学生眼里,石炀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是他们的主心骨。“石老师是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是当之无愧的榜样。跟着他,我们在小乡村找到了增长本领的大舞台。”学生张尧鑫说。

2022年3月以来,石炀带领专业团队联合门头沟区政府部门和镇村共同编制完成了该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及综合实施方案,以12个中国传统村落为节点,提出“一水系八沟、古道联百村”构想,将传统村落相关政策设计、资金筹措、规划编制、建筑设计、驻村帮扶、工匠培训、数字化工程等全链条内容紧密结合。

前沿技术的探寻者

在同事眼里,石炀从不墨守成规,喜欢挑战“新鲜事物”。他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前沿技术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带领研究人员将遥感测绘等技术应用于规划研究,建设了三维实景、地面影像、数据档案相结合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平台,率先实现高质量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数字化保护探索。

既有业务本领的探索提升,也有干事态度的用心勤勉。令很多职场人士艳羡的超长暑期,对石炀而言却是深入基层调研的宝贵时段。

“这几年的暑假,我大概有八成时间是在村子里过的。”作为学校暑期工作营的带队教师,为破解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治理、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达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重目标,石炀创设了传统村落资源调查、数字化保护档案调查、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农房建设技术研究等板块,“我跟大家一起到门头沟、密云这些地方走村入户,跟村民们同吃同住,一住就是好几天。只有这样的调查与设计研究,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在石炀的组织下,16个暑期工作营、180余名师生陆陆续续走进乡村。他们调查传统建筑,拍摄村落影像档案,制作宣传视频,编写村史手册,绘制游览地图,开展农产品进城进社区活动,推广宣传创业青年、老戏班、老支书等典型人物事迹,一镇一支队,一村一小组,依托乡村振兴实验室平台,拓宽城乡联动发展新路径……目前,团队已经走过京郊100多个村庄。他们协助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培育村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乡村文明新风尚,两项经验总结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

链接:

编辑:任敏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菠菜网平台大全
凌通校区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凌通区林城东路107号 邮编550081
大兴校区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550081
版权所有 :菠菜技术交流论坛-菠菜网平台大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